现在职场上有一批年轻人平均7个月辞职,是找过分任性或是顺从内心?
2016年,首批95后步入职场,在数据报告中描绘成“不顺从、不讲究、不着急”的新鲜职场人。他们与追求稳定的70后、务实的80后不同,更加重视个人价值和兴趣。所谓“慢就业”趋势正是自此而起,一边的毕业生持观望态度,另一边招不到人才的企业心急如焚。报告还发现有接近一半的95后选择不就业,学习深造、创业和新兴职业(当网红上直播)成了主流。还有人不急不慢,选择用间隔年和待业在家作为过渡。
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,2016届全国大学生就业率达91.6%,95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不算差,毕业半年后“受雇全职工作”的比例为77.3%,都基本与前一年持平,说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。但是这些统计数据并未表明第一份工作的质量,以及是否第一份工作对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。LinkedIn(领英)以15万领英用户(含80后、90后和95后)为统计分析对象,发布了“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”来为了解他们的职场现状提供参考。
这群人经过了高等教育严格、高要求的专业训练,走出校园后,就业不适感仍然席卷而来。领英调查了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在职的平均时间,基本上呈代际递减趋势,70后老老实实四年磨一剑,80后约3年半,90后两年不到(19个月),而95后似乎偏向于体验就业,仅仅在职7个月就辞职了。
在老一辈看来,95后们越来越浮躁,动不动就喊着要辞职,如何留住年轻人才成了企业家们言必论及的难题。主观上,他们听从自我内心,然而教育和就业市场的脱节由来已久,这种客观上的不熟悉直接造成了预期与实际的差距,于是只能频繁换工作。通过参加实习和企业活动等方式可以适当缓解。
成长于互联网下的95后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就业观,呈现出两个趋势。
首先是学与业分离,过去读个好专业、找个好工作的链条被打破。70后当年的专业对口比例超过40%,而95后则锐减到28.8%,超过7成的95后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。同样专业对口率随着代际递减而下降。
其次是就业行业集中,90/95后纷纷投奔互联网和金融行业,占据了总人数的1/3以上。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,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,十年前80后看好互联网和工业自动化,占比不足1/5;五年前90后已经占据了1/4。从而透视出人们在行业选择上,视野变得越来越窄。
对于如何解读专业不对口、行业选择变窄的趋势,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做出了三点解释,第一是自动化发展,就业市场开始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,企业也往往更看重人才的“软性技能”,专业不再成为择业的限制,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空间也更大。第二是90/95后对于职业规划拥有更多的可能性,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而不被专业所限。第三是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,可能有盲目跟随市场导向的现象出现。
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,第一份工作也很难一锤定音、一定终生。以CXO人群为例,84%的CXO当前从事的工作与第一份工作完全不同。同时,随着代际的递增,转行率越来越高,95后转行率近半数,到了70后上升至71%。可见,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并不是线性的。
“什么值得吃”的创始人马达作为一名深度领英用户,他的第一份工作和职业生涯同样千差万别。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后,进了一家高端从餐饮集团做市场营销,2年半后,一种冲动让他辞职创业,投入新媒体大军。经历了花光积蓄、找不到路子和瓶颈期的消沉,公司业务才慢慢转好。对他来说,通过第一份工作确立了高水平的内容标准、结交了业内资源和梳理业务模式。
也许现在仍然流传着“上午入职、下午离职”的95后传说,并不能笼统地归因为不在乎或者不当一回事,也是一种不将就和时代职业发展的趋势。
评论